close

孔子

宪问篇载:“子曰:‘君子道者三,我无能焉: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’子贡曰:‘夫子自道也。’”


    仁者,即仁人,至今仍在使用,不必另译他词,但却需要解说。仁,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,其具体含义有多项,如爱人,如克己复礼,如敬、恕、无怨,等等,非常丰富,也十分深刻。方方面面都做到了,才是真正的仁者。所以,仁者是道德、人格非常完全的人,是精神境界非常高深的人。“仁者不忧”,何为不忧?无论何时何地,面对不管什么人什么事,均能坦然处之,心中没有恐惧、焦虑、愁思。这是现代人的理解,不能算错,但却不是孔子的原话。颜渊篇载:“司马牛问君子。子曰:‘君子不忧不惧。’曰:‘不忧不惧,斯谓之君子已乎?’子曰:‘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。’”孔子深刻地说明了为什么不忧不惧,也从内在的角度说明了什么是不忧不惧,那就是“内省不疚”,反思自己,检查自己,没有任何有愧于心的事。因此,永远问心无愧的人,才能不忧,才能成为君子、仁者。

    知者,即智者。孔子所说智者,不仅是聪明,不仅是有知识,更重要的是有智慧,关于人生、社会、天地诸方面的智慧。一般情况是,智商、知识是智慧的基础,而智慧则是智商、知识的高度升华。那么,何为不惑?首先需要清楚什么是惑。颜渊篇有两章文字讲“辨惑”:一是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。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”,无标准的随个人好恶转移的情绪;二是“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亲,非惑与”,感情冲动、忘记利害的情绪。合而言之,惑就是未能控制的私情、私念、私欲的冲动,表现就是目眩神迷,言行失矩。不惑,就是通过内心修养消除私欲冲动,控制住情绪,不会凭个人好恶来行事。“知者不惑”是说不惑即眼明心亮之后才能成为智者。

勇者不惧.勇敢有时候是讲一种心灵的定力。现代社会很大的悲哀,就是我们越来越学会用脑子生活,而缺乏心灵的能力。什么是真正的勇敢?勇敢是每临大事从容不迫,找到自己的出路。 
    前两篇拙文已说明“勇”有大勇、小勇之别,“勇者不惧”是孔子正面论说,指的是大勇。此语不难理解,不赘言。

    据《中庸》载,孔子说:“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。”因此,后世把仁、智、勇称为“三达德”,即三种天下共行的美德。从人生修养的进程看,它们又是三种相通的精神境界,越来越高,越来越深,顺序应该是勇、智、仁。这与孔子的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”(为政篇)相呼应。至此可以作出结论,“道者三”与其说是三条路,不如说是一条路的三个阶段。

    孔子说“我无能焉”,诚然是谦虚,但更在说明三者是难能之事,而学习无止境,修养无止境。至于子贡说“夫子自道也”,则说明他已经领悟了老师的话。此道与“道者三”之道同义,并非言说义,“夫子自道”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:这正是先生自己走的路;或者是:先生正是以上述标准要求自己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 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